查看原文
其他

大疫情背景下的中国对外援助和国际发展合作

  点击上方“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关注我们!


大疫情背景下的中国对外援助和国际发展合作

——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署长罗照辉在2021年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研讨会讲话全文


(2021年12月20日,钓鱼台国宾馆芳菲苑)


各位同事、各位朋友:

很高兴出席今天的研讨会。感谢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徐步大使的邀请,使我有机会聆听王毅国务委员兼外长的精彩报告,并与各位分享大疫情背景下我国对外援助和国际发展合作。中国农业援外有两张“名片”,一是杂交水稻,一是菌草。今年11月19日,在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上,习近平主席专门讲到菌草援外的故事,指示要将“小而美”作为对外合作的优先事项。他还提到了电视剧《山海情》里面的人物原型林占熺教授。林教授培育的菌草产量高、成本低,耐得住干旱、留得住水土、斗得过风沙。20年前,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主席亲自推动,使菌草技术作为官方援助项目首次在巴新落地。作为小而美、惠民生项目,它至今已漂洋过海,惠及100多个发展中国家。11月29日,我陪同王毅同志出访塞内加尔并出席中非合作论坛第八次部长级会议。非洲朋友多次说到,对会议有三个“没想到”。一是没想到中国代表团逆行访非。因为此前几天南非刚宣布发现奥密克戎新冠变异病毒。一些西方国家当即停飞南非航线。王毅同志不仅去了,谈笑风生主持会议,而且密集会见30多国外长;二是会议成果明显多于往年,签了四份重要文件,达成多项共识;特别是第三个没想到,习近平主席宣布明年再向非洲提供10亿剂疫苗。上千人的会场掌声雷动,为来自中国的“及时雨”击掌欢呼。这一幕使我想起50年前在纽约联合国总部,非洲兄弟把我们抬进联合国。50年后,中国援助引领非洲及广大发展中国家抗击疫情,并走上互利发展之路。这两个故事说明,当前我国援外坚守的是胸怀天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变的是以义为先,发挥援外“四两拨千斤”的独特作用,重点领域是抗疫国际合作,重点方向是“小而美”项目。下面我愿与大家分享中国援外的前世、今生与未来,以及与美西方相比中国援外的独树一帜。朋友们,今年,面对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叠加,援外战线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引领,以服务元首外交为遵循,既促进受援国抗疫和经济社会恢复,又有力服务于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维护了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主要工作可以概括为1+2+3。“1”是聚焦一个重点,即引领国际抗疫合作。新冠疫情肆虐已经两年了,中国为发展中国家带来“隧道尽头的光芒”。在习近平主席亲自指挥部署下,我国开展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人道主义援助。去年是以抗疫物资和经验交流为主的援助“上半场”。我国先后向150个国家和13个国际组织提供了40亿件防护服、60亿支检测试剂、3500亿只口罩等大批防疫物资,向34个国家派出37支医疗专家组。今年我们开启了以疫苗援助为主的“下半场”,迄已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超过20亿剂疫苗,占世界首位。30多国总统、总理出席交接仪式并带头接种。我们及时启动周边“抗疫紧急支持计划”,建立中国-南亚国家应急物资储备库。特别是改变对外援助由政府对政府的例行作法,将疫苗和抗疫物资定向投放到缅甸、老挝、越南、巴基斯坦等周边国家与我接壤地区,建立“周边抗疫防疫安全带”,策应“外防输入”。我国是首批对阿富汗提供紧急人道主义援助的国家。我们还援助先行,以援促贸,通过小额疫苗援助推动我国标准和技术走出去。“2”是推动两件大事。一是推动“小而美、见效快、惠民生”项目。多年来,我国援外考虑受援国需求,在发展中国家援建了一大批楼堂馆所标志性建筑,有力扩大了中国影响力。现在我们注重引导受援国向“小而美”援外新思路靠拢,注重“授人以渔”,分享治国理政经验,多开展人力资源开发、文化教育等智援,并梳理“一带一路”沿线项目建议和具体合作诉求,更加精准有力服务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二是适度审慎安排成套项目。今年我国聚焦抗疫援外,同时考虑到一些项目已动工在建、受援国确有需要、各国疫情形势不一等情况,适度审慎安排成套项目。如近期移交了援柬埔寨体育馆项目。在公共卫生、减贫脱困、应对气变、绿色发展等领域,我们重点发力,大小项目平衡推进。“3”是办好三场纪念活动。援外就是扩大影响力。今年国合署接连举办中国援外70周年、菌草援外20周年、南南基金和南南学院成立5周年三场重要纪念活动,国内媒体简称为援外“70、20、5”。这是我署认真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重要精神,结合建党百年,推出的外宣亮点。70周年活动重在宣传党的援外事业辉煌成就,凸显党的初心使命。20周年活动重点宣传“小而美”品牌,突出习近平主席为此所作重大贡献。5周年活动聚焦援外领域多边合作,引领多边主义。习近平主席专门为后两次活动发来贺信。朋友们,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科学总结了党的百年奋斗历史进程、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深刻指出“坚持胸怀天下”是党百年奋斗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彰显了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全球视野、世界胸怀和大国大党担当。对外援助正是践行“坚持胸怀天下”的最佳平台。我国对外援助始于1950年。71年来,我国对外援助可分为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是探索阶段(1950-1978年),援外起步快,投入大,聚焦政治效应。坦赞铁路、喀喇昆仑公路已成为中国援助的标志性符号。我们以援外支持受援国经济发展,同时助力我国打破西方封锁,扩大朋友圈,提升国际影响力和地位。改革开放至党的十八大是改革阶段(1978-2012年),援外改革力度大,从援建生产性项目,转向建设体育馆、议会大厦等标志性建筑,深化了我国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政经合作,深度参与了我国改革开放进程,有力带动了我国企业走出去。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援外事业进入创新阶段。援外定位更加精准强调对外援助是大国外交的重要战略手段,是对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展现大国担当的重要实践载体。理念持续创新。习近平主席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亲诚惠容等重要理念,以及共建“一带一路”、全球发展倡议等重大倡议,为新时代中国援外和国际发展合作提供了战略引领和根本遵循。机制日臻完善。2018年,党中央决定组建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大力推进援外体制机制改革。贡献日益扩大。专门设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成立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在层出不穷的全球性挑战面前,“中国援助”从未缺席。70年援外工作取得重大成就,积累宝贵经验。一是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国际主义理论为指导,胸怀天下,持续援外。“胸怀天下”源自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人眼中的世界,是全体人类和合共生的世界,是天下一家的世界。“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我党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胸怀天下”根植于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国际援助是马克思主义国际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共产党宣言》指出,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同时马克思主义认为,外来帮助对无产阶级取得革命胜利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实现自身的解放,无产阶级之间应该也必须互相帮助。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是一个大国,应当对于人类有更大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共产国际曾对中国共产党建党提供了无私帮助。新中国成立之初,前苏联对中国提供了大量援助。中国把援助第三世界国家看做是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支持。70年对外援助史中,我国不断推进对外援助的理论创新与发展。1954年我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64年提出对外援助八项原则,在发展中国家产生强烈共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确定了“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援外指导原则。2014年底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正确义利观,做到义利兼顾,要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正确义利观是对外援助工作的价值导向,不能唯利是图、斤斤计较。二是始终坚持中国特色。我们强调坚持政府援助主渠道,平等相待、尊重主权、不干涉内政、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强调对外援助与互利合作相结合,注重友好合作、互利共赢,融利于义,以义为先,推动与受援国经济互补与共赢发展;强调发挥自身优势,以基础设施为主,帮助受援国解决经济长远发展的瓶颈;强调“授人以渔”,注重与受援国共享发展经验,不把自身的发展模式强加于人,开展广泛的、以分享中国发展经验为基础的多双边人力开发合作;强调不以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为前提,根据实际需要也向未建交国家提供人道主义援助。三是始终坚持斗争精神,不排斥与国际接轨合作,积极服务国家对外战略。有人说,援外是阳光下最高尚的职业。但伴随从未停歇的世界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纷争,世界大国越来越竞相投入,援外领域成为“不见硝烟的战场”。我国援外事业一直站在国际道义制高点,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秉持和发扬“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伟大建党精神,从抗法援越、抗美援朝起步,赢得了政经影响力、国际道义和民心民意。近两年抗疫援助更是如同一面镜子,照出中国的大国风范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照出某些西方大国所谓民主制度的虚伪。在今年初国际社会亟需疫苗时,我国克服重重困难,率先施援,坚定引领全球抗疫合作。某些西方大国则冷对他国急需,超量囤积,饱受诟病。70多年来,国际援助理念和实践不断演变。首先是从上世纪40年代“马歇尔计划”开始,“对外援助”(foreign assistance)主要是提供军援和经援,基于意识形态色彩和高度的政治性战略性;以上世纪60年代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立为标志,“对外援助”演变为“国际发展援助”(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assistance),契合新独立的发展中国家发展民族经济的需要,发达国家开始推动形成统一的援助协调机制和标准规划;上世纪90年代后期,发展中国家开始深度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以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和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为标志,“国际发展合作”(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cooperation)概念取代“对外援助”和“国际发展援助”,强调双向、多元和融合。我国坚持自身援外理论和实践特色、反驳美西方对我遏制打压、攻击抹黑的同时,注意与OECD及美西方在国际发展合作领域对话交流。一方面加强接触沟通,交流互鉴,不排斥同国际标准接轨和一些通用概念。如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的名称就体现国际发展合作的理念。另一方面也探讨并已经在可以开展合作的领域进行合作,如在人道主义领域,通过南南合作基金与联合国多边机构,以及西方国家开展三方合作。有意思的是,在这一过程中,美西方也不得不承认我国援外合作的有效性,并加以模仿。美“重建更美好世界”(B3W)计划、欧洲“全球门户”计划就是受到“一带一路”倡议调动,内容也是主打基础设施建设。一些学者还承认中国援外模式的优越性。近日英国海外发展研究所发表研究报告指出,“一带一路”倡议不同于企图控制他国经济命脉的“马歇尔计划”,其贷款合同并未将意识形态或经济要求作为金融援助的条件,不包括中国政府的“邪恶意图”,反而是中国不干涉内政的一种体现。四是坚持援助的南南合作属性,是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穷帮穷。中国坚持做好自己的事情,具有三重意义。一是我们发展本身,就是对人类社会的巨大贡献;二是我们发展了,可以减少国际社会对我国的发展援助,更多帮助其他国家;三是我们在发展的同时,坚持向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开展互利合作,共同发展。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宣布成立南南合作基金,成立南南合作学院。当然,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我们的援助属于南南合作范畴,是对南北合作主渠道的完善补充。发达国家有责任、有义务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朋友们,面对动荡变革的世界,中国发展振兴势不可挡,东升西降大势所趋。中国越发展,承担的国际责任越大,发展中国家对我期待越高,美西方对我遏制也会同步上升。在这一大背景下,对外援助作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抓手,其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愈益突出。我们将以元首外交为首要,继续引领抗疫国际合作。疫情仍在肆虐,抗疫国际合作仍是当务之急。为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疫情和恢复经济社会发展,习近平主席已经宣布了一系列重大援助举措,这都是我们要全力落实的。我们将继续向有急需的国家提供疫苗和防疫物资,开展医疗技术合作,帮助发展中国家完善公共卫生体系。随着疫情变化,各方恢复经济发展诉求强烈,我们将通过常规援助项目,助力发展中国家走出困境。我们将以民生为要旨,推动疫后经济恢复。我们将“小而美”项目作为对外合作的优先事项,进一步聚焦贫困、失业、卫生、教育等民生问题,加强治国理政经验分享,不断完善丰富“授渔计划”,形成更多接地气、聚人心的品牌项目,帮助更多发展中国家走上经济恢复、自主发展之路。我们将以绿色为重点,助力绿色丝绸之路建设。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兼备陆海、横跨东西、联通古今、泽被千秋,是中国为世界贡献的重要公共产品。我们将积极发挥援外导向和杠杆作用,主动承担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责任,实施气变、清洁能源、生态保护等援助项目,积极分享绿色发展经验,共建绿色丝绸之路。我们将以多边为平台,推动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世界充满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维护多边主义尤为重要。我们将加强同国际接轨,以及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对接,坚持政府主导、双边为主传统援外模式,同时向官民并举、双多边结合、多元互动、互利共赢的国际发展合作转型升级。谢谢大家!


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

微信号 : CIDCAnews


分享点赞支持我们!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